2021年7月5日,由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推广会(西宁站)在青海省西宁市银龙酒店隆重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一级巡视员倪江波、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程鸿、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副处长赵利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山川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全国近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的建筑节能地方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分支机构、相关地方建设主管单位、行业专家、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等近二百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承担的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推广子项目的一次需求评估会,旨在更大范围更高频率了解行业相关人士对公共建筑节能及能效提升理念和能力的掌握水平,并进一步推广宣传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性和方法路径。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首先简要介绍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的背景情况,并详细介绍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承担的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推广子项目的意义及进展情况,倡议与会代表切实强化公共建筑节能及能效提升的理念和意识,邀请与会代表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反馈真实需求,呼吁大家持续关注后续协会举办的推广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郝斌做了《办公建筑实现零碳用电技术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发言围绕建筑用能悄然变化的启示、柔性用电=零碳电力、工程实践与示范三方面展开,介绍了深圳建科院承担的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技术类示范子项目(办公建筑类)的研究任务,并重点介绍了示范项目——未来大厦的进展情况、示范内容及创新点。未来大厦做了以下四方面的示范:节能、绿色、可再生能源应用等具有突出亮点的办公建筑;夏热冬暖地区净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建筑低压直流配电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建筑需求侧响应潜力和效益评估。郝总表示,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商品”属性将日趋凸显,将为建筑用能“柔性”提供多样的价值实现渠道。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郝斌
青岛市建筑节能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锦(赵春晴代)做了《从社区更新到机场建设的零碳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技术类示范子项目(低碳技术类)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的实施路径、研究内容及成果;同时还简要分享了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零碳路径的进展情况、技术难点及推广模式等。
青岛市建筑节能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锦(赵春晴代)
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总工程师张仕永做了《公共建筑节能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及运行项目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思考》的主题发言,作为公共建筑节能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及运行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张总介绍了项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方法、项目推进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总工程师张仕永
天津城建大学教授张志刚做了《天津市公共建筑参与碳市场体系研究》的主题发言,以公共建筑市场机制示范子项目(碳排放交易或公私合营等其他类)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天津市建筑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回顾、推动公共建筑参与碳市场体系的思考,并提出了尽快启动公共建筑碳市场、加大共同监督力度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天津城建大学教授张志刚
北京太和人居能源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冯逸夫做了《区域建筑能效提升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实践》的主题发言。冯总以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的示范项目——首都体育学院为剖析案例,详细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示范内容以及本项目在技术创新及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北京太和人居能源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冯逸夫
会议结束后,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西宁市绿色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用示范项目——青海宾馆。该示范项目提升了西宁市全市的公共建筑能源监测水平及分析能力,为全市共建绿色发展、智慧化节能水平建立标杆,为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树立西北高原地区示范。与会代表对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及行业用能指标限额等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知,表示收益颇丰。
参观西宁市绿色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用示范项目—青海宾馆
至此,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推广会(西宁站)在热烈、务实、祥和、积极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会议合影
补充项目介绍:“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共建筑领域节能低碳政策与标准,促进高效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整体能效水平。项目执行期为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项目目标为促进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并带动在中国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创造工作岗位。项目从完善公共建筑能效政策制度框架、能效监测和评价机制建设、技术和融资机制示范与推广、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四个方面开展活动。